廣東省住建廳、發改委印發《廣東省生活垃圾處理“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到,“十四五”期間,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大力提高生活垃圾的物質回收和生物質能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焚燒處理能力,穩步提高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打造“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生活垃圾處理格局,推動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倡導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創造清潔環境,建設宜居城市、美麗鄉村,探索形成廣東特色的分類實施模式。
主要內容如下:
規劃目標
到2035 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得到持續保障,資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鏈條系統成熟完善,生活垃圾治理走向科學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質的躍升,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重要支撐。
“十四五”期間,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大力提高生活垃圾的物質回收和生物質能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焚燒處理能力,穩步提高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打造“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生活垃圾處理格局,推動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倡導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創造清潔環境,建設宜居城市、美麗鄉村,探索形成廣東特色的分類實施模式。
“十四五”主要目標:
(1)無害化處理能力: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以上;到2025 年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總能力達到16 萬噸/日以上。
(2)資源化利用率:到2025 年底,全省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
(3)焚燒處理能力:到2025 年底,全省焚燒能力占比達到80%以上;珠三角地區城市爭取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能力占比達到65%左右,鼓勵有條件的城市盡早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4)生活垃圾分類:到2025 年,全省地級以上市和具備條件的縣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省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基本滿足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需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城鄉一體化系統。
提高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
按照科學評估、適度超前原則,穩妥有序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逐步擴大廚余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高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
大力推進處理設施建設。各地根據自身實際,結合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推進和示范片區、覆蓋面的不斷擴大,以及廚余垃圾分類收集情況,按照科學評估、適度超前原則,以集中處理為主,分散處理為輔,穩步提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動既有設施向集成化、智能化、自動化、低運行成本的現代化廚余垃圾處理系統方向改進。到2025 年底,建成的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占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的比例,廣州、深圳市不低于20%,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不低于15%,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不低于10%,規模化集中式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實現地級城市全覆蓋。
因地制宜選擇技術路線。各地應根據廚余垃圾分類收集情況、廚余垃圾特征、人口規模、設施終端產品及副產物消納情況、綜合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工藝可行性等因素,科學選擇適宜技術路線和處理方式,著力解決好堆肥工藝中沼液、沼渣等產品在農業、林業生產中應用的“梗阻”問題。引導、促進廚余垃圾處理企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積極推廣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合理利用廚余垃圾生產生物柴油、沼氣、土壤改良劑、生物蛋白等產品,對于廚余垃圾資源化產品缺乏消納途徑的地區,廚余垃圾可經預處理后與現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協同處理。建設廚余垃圾處理設施時,要統籌考慮沼渣處置利用,積極建設廚余垃圾沼渣資源化利用設施。園林綠化肥料、土壤調理劑等需求較大的地區,沼渣可與園林垃圾、糞便等有機易腐垃圾一起堆肥處理。堆肥處理設施能力不足、具備焚燒處理條件的地區,可將沼渣預處理脫水干化后焚燒處理。
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在廚余垃圾處理工作相對成熟地區,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選擇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運營主體,推進廚余垃圾處理工作社會化管理運作,建立責任明確、多方共贏的長效治理機制;研究制定廚余垃圾處理政府補貼機制,保障廚余垃圾收運處理處置資金的良性運轉。